侵权投诉
订阅
纠错
加入自媒体

解读科研经费“返点”潜规则下的LED产业

  上述案例和更多审计报告曝光的案例显示,一些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不当使用科研经费已成“惯例”,一些地方和高校还形成了利益链:专家学者们争抢课题“要经费”,项目组成员巧立名目“花经费”,管理者以权谋私“批经费”。

  李冰透露了业内流传的一则消息,珠三角某区的科技局局长,在企业申请某项目经费前收取好处费20万元,在200万元经费申请成功后,再次狮子大开口向企业索取一半费用。结果惹怒该家企业,事情最终曝光,该局长被“双规”。

  主要原因是由于目前普遍的科研基金申报模式是:政府根据专家委员会的建议,制定出固定研究方向的项目申报指南,科研工作者再根据申报指南进行基金申报。本应体现科学精神、科学规律的科研基金的申报,成为了政府部门的“命题作文”。而在此过程中,从项目立项、资金分配到成果鉴定,又都离不开“人治”的影子,最终导致科研基金分配可能成为权力、人情的衍生物。

  讨好政府甚于搞好研发

  据某企业负责人认为,LED入门门槛如此之低,以至于他自己现在都搞不清楚什么是LED。“我只知道,我就是做灯的而已,就像做其他灯一样。”他说,与光伏一样,来自其他行业包括做袜子、生产单车的都进入这个行业。“钱来得太快”,就像他们这样一个在中山的中等企业,一年的营业额也有10个亿。

  这位负责人表示,由于申请政府的扶持资金过程比较复杂,公司一直没有申请。“申请的条件,首先要看产能,我们的产能不够大。”他说,“但是尽管产能再大,如果没有过硬的政府关系是很难做到的,你要知道,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民企来说。”

  一些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,如果政府一味对LED进行扶持和补贴,将会导致这个行业步光伏的后尘。“光伏只是一些人在利用新能源的概念来骗取政府的补贴。”中国某家光伏企业的内部员工对本报记者说。

  甚至有业内人士预测称,2013年中国可能会有五分之一的LED照明企业倒闭。不少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,与光伏一样,政府对LED过于慷慨的资金扶持,其后果往往是,造成大量产能的过剩,在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,行业之间势必产生恶性的竞争,这最终阻碍了技术的创新。

  “中国的LED核心技术主要是在国外。”上述中山LED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说,“对于我们来说,最关键的不是技术的创新,而是如何把产能做大,越大越好。”

<上一页  1  2  3  4  下一页>  余下全文
声明: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,不代表OFweek观点。刊用本站稿件,务经书面授权。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、复制、翻译及建立镜像,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

发表评论

0条评论,0人参与

请输入评论内容...

请输入评论/评论长度6~500个字

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,请输入验证码继续

暂无评论

暂无评论

    半导体照明 猎头职位 更多
    文章纠错
    x
    *文字标题:
    *纠错内容:
    联系邮箱:
    *验 证 码:

   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